首次公开!影视飓风的后台数据长啥样?
- 这里是我的工位,介绍公司运营部门的数据分析。
- 过去十年间,内容创作和数据变化的经历反思。
- 从2016年到2019年,数据增长的规律和关键爆款视频的出现。
- 如何通过数据驱动提高内容的吸引力和用户留存。
- 在创作过程中,使用AI和反馈系统提升作品质量。
这里是我的工位,而这里这个位置其实我很少介绍,是我们公司的运营部门,他们非常非常地忙,但是一直没有什么机会给你来讲他们的这些数据。
影视剧风的数据我觉得是很有意思的,因为今年差不多正好距离我做的内容做了十年的时间。
我们可以来看看,从当初到现在十年之后,1100万粉丝的样本,它能整理出些什么规律,能够帮助大家一起用数据把内容做得更好一些。
所以欢迎收看“用数据做好内容”。
那首先我们先把时间到最初的时候,十年前,那时候的影视剧风是什么样。2016年9月,我们频道更新了两个视频,有3584个播放量,多了134个粉丝。
那个时候我们最大的个平台还在优酷,我们的公司也没有开始运营,就是我自己在那边更新。当时我做的内容就是各种评测,还有软件的教学。本身受众的开口非常之小,增长就是很慢很慢的。但是当时我就保留了一个习惯,我也很建议你做,就是手动把你的播放量和长粉数给记录下来。你不要太相信平台能够帮你留存这么久的数据,所以经常自己手动记一下是很有价值的。
现在回头看那张表演,看到当时频道的成长规律非常简单:你多发一期内容,就会带来一期的播放量,粉丝也会长,是一种非常线性的变化。但是你会发现有一个很明显的问题在于,这好像和我做的内容好与坏没有任何关系。
从2016年到2019年,真正三年我每年都在很努力地更新内容,平均一年做了60多期视频,但是我的增长就是这样,一直没有怎么变过,在一个小圈子里面打转。
直到2019年1月份,你会发现那个时月我们的粉丝量几乎就是暴增,整个数据比例都不正常,因为我们频道做出了第一个所谓的爆款视频,20万粉丝转多少钱,这一期200万播放的节目让我们的粉丝数几乎直接就翻了一倍。这说明我过去这么多年的努力,可能就在这个月被超越了。
那我们会发现原来平台不公开的算法下面有一个潜藏的游戏规则,那就是如果我显然有巨大的增长,我必须做的不是常规的更新,而是单一的有超高播放量的爆款视频,这才是有价值的。
明白了这个规则之后,当时我也立刻把这些知识给用到了我们实际内容之上。
所以从2019年到现在,你再来看看这个数据表,你会发现它整个增量图就不一样。这说明我不再依靠一个稳定的更新,而是靠研究怎么把山海经理的动物长什么样,这种大型的选题,或者怎么把相机送到太空这种巨大的,所有人都能看的内容来完成我们频道的增量。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来看这些数据,你又会发现,诶,好像不是这样。
我们发现了一些播放量和长粉不匹配的峰值,比如这两期节目在平台上的播放量都是500万,但我们“V ision Pro”这一期节目带来的粉丝量增量几乎是另外一期的两倍。那么播放量这么高但是不转粉,这是什么原因呢?
那高情商的说法是整个平台的商业程度提高了,白话就是,任何人只要你有钱,你有意愿,你就可以买到一些平台的流量,平台会智能地把它推荐给他认为可能会对你的内容感兴趣的人。
但是他不一定完全精准,于是这会导致很多没有关注你的人也被推到你的内容。这听起来是个好事,但实际上很多人可能本来就不会对你的视频感兴趣,所以只看了几秒钟就关掉了,这是你的一个无效投放。
那这样就会导致你整体的播放量的水分开始变多了,不是每个人都想成为你的观众。那这时候播放量这个单一的数据不行,我们需要更多微的数据才能全面理解视频平台。
那我们现在是怎么理解平台的爆款规则了呢?首先要让别人点进的视频,其实他愿意看足够长的时间,他也许会分享或者做别的行为,那么平台也会把你的视频推荐给更多的人。
那更多的人点进来,互动之后就会开始不断的滚雪球,不断的推送,最终变成一个所谓的超级爆款视频。
那这里我们先来展示一个我们公司做的一个超级表格来形容这个现象,它的底层非常简单。我们没有开发任何的代码,就是我们之前用的非标准多维表格。
那相比起十年前我自己用的XL比较笨的手动录入,现在它每隔15分钟会自动获取自影视数据涵盖所有平台的数据,实现了一个可以实时更新的“一表盘”数据可视化,方便了很多很多。
其中最核心位置的是我们当下最关注的两个数据,你可能不是特别常见,它叫做点击率和平均观看时长,CTR和AVD。
首先,CTR决定了你点击的概率。你可以看一下这些封面和标题,哪一个是你更想点进来的。你点了一个,但是没有点另一个,这就是一个基础的CTR点击率。
如果1000万人次被推送了我们的视频,最后100万人次点了进来,那你的点击率大概就是10%。这个数据的作用就是量化地表示一个视频的封面和标题到底能不能吸引受众进来。
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因为对于剩下90%的观众来说,你的作品其实是不存在的,更谈不上是好还是坏了。
那道理大家都懂,之前节目也讲过很多次,要突出主体文字一读。但是其实仔细看,我们频道是有个很有意思的变化的。
你会发现从2023年到2024年,我们频道几乎所有测评这些科技产品的封面都是这样的:产品图加标题。那看起来主体突出,风格很整齐,对吧?
但是你会发现我们忽略了一个点,就是观众看到这个封面的时候,它很难意识到这是一个隐世俱锋做的评测,也就是少了一个主体性。
我的脸,这听起来非常的刻板,但是我们反复验证它的数据是这样的,只要是由我拿着产品做在封面上,我们的点击率会从4.6%涨到5.6%,足足1%。这听着当然不是一个很高的增量,但1%的点击率增加其实已经很重要了。
那我再来举一个离谱点的例子,Mr.Beast的“野兽先生”团队,他们团队每期视频会涉及50个以上的封面,他们的点击率会高到10%,这非常非常恐怖。那结果就是他几乎每期视频都会有上亿的观看,整个YouTube平台的流量都在向他倾斜。
那同样在国内,如果我们要举一个做封面的大师的例子,我会说“绵羊”料理,它的点击率超级之高。它虽然没有和Mr.Beast交流过,但是我们可以总结一些贡献,就是强烈的对比和冲突,这永远是最吸引人的。
你一看绵羊的封面,好像只是拿超广角镜头拍摄的,但实际上你拿起相机,如何也拍不出这样的透视。这是因为绵羊的封面都是多张照片拼合出来的,也就是所谓的混合透视,这样你可以把主体放大到完全不符合逻辑,但别人一看到就会疯狂地点进来。
这和现实不符合,过度强化了眼前的东西,是个很聪明的方式。
目前也在研究我们影视剧风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再提升一点点击率。答案就是:从上个月开始我们开始测试一个新的流程,也许你可以参考一下。
我们把封面制作流程提到所有的东西,之前不再像以前要等到上节目时再开始做封面,编导需要把他们的标题和封面的草图首先在选题会的时候先会总在一张非标准多维表格里面,再向所有人来展示,大家愿不愿意点进去。如果愿意点的话,那最好的;如果不愿意点的话,这个项目直接就会停掉,因为别人不进来没有必要做它。
当然我们公司没有办法像Miss Beast团队一样一次性做50张封面,我们做不到。所以目前我们想了一个大部分自媒体也许都可以参考的方式,就是我们在非标准多维表格里面新建了一列,这一列里内置了当前比较先进的生成AI。
你看,当我们的编导填写完一个创意,设置好AI指令之后,它因为表格可以抓去前面所有的信息,所以它一次性会产生上百个提示,只需要几分钟,它就能批量生成20张以上的封面供参考。
那这样的话,所有人都能快速对这期节目有个认知,对于一个项目建立初期,我觉得是非常有参考价值的,也许你也可以试一下。
那如果我们上线了一期节目,封面写着“影视剧风揭露流浪黑幕”,但是观众点进来发现是我们在分析后台数据,那他会立刻关掉我们的视频,然后把我给拉黑。
那国内的平台其实也曾经都被标题党狠狠的耗过羊毛,所以现在各家都会有自己的修正算法。我们作为正常创作者该怎么来对抗他们呢?
那就涉及到第二个很重要的指标:在节目上线之后,我们频道会开始关注这个叫做“AVD平均播放时长”和“AVP平均播放百分比”。这会直接影响平台的AI算法。
那这两个数据听起来会比较复杂,但很好理解。平均播放时长假如是七分钟,那代表大多数人在看到第七分钟的时候不,它就跳走了。你的片子有十分钟左右的话,那它对应的平均播放百分比就是70%。所以你可以很直观地量化地看到你的内容本身到底有多吸引人,大家在什么时候会跳走。
那Mr.Beast他们团队也告诉我们,他们的平均播放百分比差不多就是这个数字。那我们频道是多少呢?只有40%。这是一个很量化的证明,我们目前还不如他们的方式。
所以如果你想作为参考的话,你可以看看自己做的视频大概是多少。但是只看百分比肯定不够聪明,对吧?如果是个短视频,那它的比例自然就会是更高的。所以平均观看时长也值得作为一个参考,用户到底在你的视频里面留了多久,这也很重要。
那观众被骗进来其实是一个很容易的事情,但是要被留住我们现在总结下来是非常非常困难的事情。
我的理论就是,比长视频更容易吸引人的东西,是短视频;而比短视频更容易吸引人的,是把很多短视频塞在一起的长视频。这是什么意思呢?
你可以拿平台上火的内容都可以来看看,基本上都有这个共性。比如“斗笔”的确嘲,你看它视频肯定是一个接一个,这个长视频怎么能塞这么多有趣的内容?
每一个拿出来也许都是一个短视频,但你会发现用户就是很喜欢看它的内容,因为人是有一个很强的惰性和贪婪性。短视频当初打败长视频就是因为我可以这样迅速更换一个内容,长视频需要再去选一个标题和封面,所以很浪费时间。
那如果我把短视频做成合集的长视频,它有着相同的话题,本身就是用户感兴趣的,但是缺少了这个“滑”的动作,难道不让用户变得更懒得吗?
所以你的留存可以做得非常非常之好。那我们自己有没有这样例子?我可以举个我们火箭的例子。
我们花了很大的心思,我们可以来快速拉一个片,这枚正在飞出地球的火箭名叫“强震耳定1711”,它装着我们的卫星。开头前8秒,你会发现我直接把我们整个视频的标题和封面的内容给放掉了。我们把火箭发射给展示了,对吧?正常肯定还要铺垫一下才能让你看到大招。
但是我们先放,这样可以快速留住用户,回答标题的问题。这事情得从2010年初剪辑开始。在那个时候,我们在Insta360公司还有中科院空天院的帮助之下,用个巨大的气球带着一台相机飞到了4万米的高空,拍下了像这样的画面。
那接着20秒,我们又非常快速地回顾了一下频道之前太空的各种节目,证明我们是正经的频道,而不是一个营销号,确认了我们的真实性;然后的话,我们又立刻换了一种形势,我不停地抛给幽默感,来留住观众。紧接着,我们又换了一种模式,来用特效展示发射卫星的流程,以及通过连线讨论合法性来解答观众心中的疑惑,进一步增加我们的留存。
所以你看,讲完了这么多东西,才刚刚两分钟出头。同样的素材,我可以给你看看我们更早剪的一个版本,火箭发射对现在人来说已经没有这么新奇了,这枚叫做“长征2171”的火箭,更是无法运载到中国空间站的长征5号B火箭相比,只有它四分之一的起飞质量,在中国航天史上它注定不会留下太多的痕迹。
听你看这一版的节奏和刚才就完全不一样了,太多的铺垫和升华。在短视频时代,如果这个视频你会愿意留多久,对吧?我相信二十多秒过去,你应该已经退出了。
所以从结果上看,那观众确实是愿意看完“发射卫星”这一期节目的平均观看百分比达到了往期所有节目的最高点。但是实话说,这是我们全力打出的一集,我们目前确实没有办法每个节目都做到这样的水平。
我们在做内容的时候,常常会想说自己想说的东西,但很多时候周围产生的你想说的,不一定是别人想听的。这样的一个状况,是每个创作者都容易陷入的一个状态,就是人感失准,也就是自嗨。
那怎么避免这个问题呢?我自己有个很好的小技巧可以分享给你,就是找几个人当面观看你的作品,并且你坐在最前面。如果你感觉你开始流汗了,那大概就是这个地方片子是有问题的。
但是这样会有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熟人往往还是会爱于情面,不一定会跟你说真话,可能回头只会说一句“挺好的”。那其次真正观众在线上看时,他们是会选择跳出的。但是你的朋友和你线下一起看的时候,他肯定不会直接观看你的视频,这线上和线下是不一样的。那怎么办呢?
你必须要有个很快的让他们能够立刻反馈好还是不好的机制,所以我们目前做了一套全新的点应系统,就是这么一个按钮,看到好玩的点个赞,无聊了点个踩,可以快速收集一波反馈。这是我们还在改进的方案之一,以后面就可以把它开圆。
我们需要做得更好一点,然后你就可以让朋友来更灵活地反馈你的片子到底好还是不好。
那出色时,我们还在想人的局限有没有可能通过AI来弥补。我们看了一下结果发现,真的还可以。在上个月最先的AI开始可以读取到视频了,我们也把它接入到了我们的非标准多维表格里面,AI去以粉丝、路人各身份来观看我们的节目,相当于独立于原来的点应系统,组成了一个AI点应团。
那AI的评价最终可以汇集成这样一张无趣时间表,比如这一期你可以看看所有的观感有没有一致的地方。
那最后,我们再想反问自己一个问题,就是作品或者说我们的视 频是不是有必要用数字来衡量?以往我们在结尾可能会升华一下,这些数字可能永远无法去衡量人位。
但是就我客观的说,当前量化一个内容是可以而且非常必要的东西。大多数创作者分立创作追求的无外乎就是刚才我们提过的东西,影响力或者金钱,自媒体也不例外。
我们的作品要不赚影响力,要不就是赚钱,当然最好两者都赚。这听着很俗,但就是这么回事。赚钱很好衡量,但是影响力或者说到底有没有变好是所有自媒体人都要问自己的问题。如果没有数据,你永远都不会知道这个行业的最终答案。
如果你刚开始做自媒体,能不能用数据归纳你自己的表现,是比较简单有效的一种方法,就是你一期内容花了多少天的时间,最终把你赚到多少钱或者播放量平均到每一天。
这样也许你就能够看到,也许这期内容没有这么强,但我赚了钱;也许这期内容没有赚到钱,但是我赚到了尊重,还有更多的记忆。所以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对了,现在我们在用的非标准多维表格变成了一个独立的产品。这一位置现在你不用非标准都能够独立使用这个多维表格来体验它的一表盘和强大的AI功能。如果你平时也有副盘或者数据汇报的需求,那个清晰直观的数据展示方式,真的比自己做表格要方便太多。
那是最好的一件事情,希望你能做出更好的内容,也请为我们如点赞、投币、三连、转发,就能很大的帮助。那么我们下次再见。